旗帜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旗帜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第十三节滋润濡养励精图治造福巴蜀李冰兴修都江堰-【xinwen】

发布时间:2021-10-12 11:31:06 阅读: 来源:旗帜厂家

前面讲过,秦昭王击魏伐赵、灭二周之所以能够取得节节胜利,根本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远交近攻和近攻远交军事战略的成功运用,其次便是国内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巴蜀地区的政权巩固与经济发展,为秦国的军事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不仅物产富饶,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是水路攻楚的必由之地。秦昭王三十年,蜀守张若从巴蜀攻占楚国巫郡及江南地,设黔中郡,在此有 利形势下,昭王着手从根本上解决巴蜀问题,以谋反嫌疑罪杀蜀侯绾。至此,蜀国统治者彻底灭亡,秦国在巴蜀的郡县制政权才真正得以巩固。“得蜀则得楚,楚亡 则天下并矣”。巴蜀的稳定,对秦国以后的统一战争有着重大战略物资保障作用。

秦将巴蜀纳入版图之后,对巴蜀之地的经济建设投入了巨大 的人力和物力。李冰父子组织修建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都江堰工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这项工程变水患为水利,对增强秦国实力,改善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发挥了很大作用,至今,生息在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上的人民还沐享着它的泽惠。诸如此类事例当不止李冰父子,其他地方也一定会有,只是已被浩茫的历史湮 (yān)没了。为了使读者诸君对李冰父子的功业有一个比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专门就都江堰的修建,予以详细解说。

李冰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前256)被任命为蜀郡守。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李冰的记载很少,只有短短的三个字:“蜀守冰”,没有记载李冰的姓,也没有记载李冰的家族地望,班固的《汉书》上记载李冰姓李,这与后来的考古发现是很吻合的。

李冰的事迹史料上面记载得很少,我们无从得知李冰为蜀郡守时的所作所为,但是,从民间传说和文人的零星记述中,我们还是大概能够看得清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和水利学家的面影。

余秋雨在他的文化散文《都江堰》中,对都江堰和修建它的李冰给予了很高的政治文化评说。余秋雨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因为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的民族有了重大的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都江堰灌溉的不只是天府之 国,而是整个中华民族。

余秋雨认为,李冰任蜀郡守,对四川来说,是一大幸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一大幸事。因为,大智若愚、大巧 若拙的李冰,他懂得并遵循着一个最简单,但又最为重要的从政之道,那就是: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 川的统治者就必须成为水利学家。

的确如此,李冰担任蜀郡守之后,非常关心老百姓疾苦,经常走访民间、倾听民众的呼声,以解决老百姓的 困难。他了解到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经常发生水涝灾害,时时威胁着两岸人民,就像悬在人们头上的一把宝剑,使人们整天提心吊胆,难以 安居乐业。 于是他就和儿子二郎一起,对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行程数百里,沿岷江逆流而上,亲自勘察岷江的水情、地势,决心为四川民众解除洪灾之患,开凿幸福之源。

如今看来,李冰最令人敬重的,还不仅仅是他为国为民的一片赤子之心,而是他作为一个水利工程师的绝世才华和智慧。我们完全可以合理的想象,当他在崇山峻 岭中考察时,一定会发现岷江上游两岸山高谷深,水流顺势而下,水流很急,但到了灌县附近,岷江江面逐渐开阔,水流进入一马平川的水道,声势浩大,一泻千 里,冲垮堤岸,造成洪涝灾害。细心的他也会发现,从上游夹带的大量泥沙也因水面开阔而大量淤积,使河床升高,水位上涨,造成更大的水灾。他也许会在凝思之 际那偶尔的一抬头时,特别地注意到了灌县城西的玉垒山,正好挡住江水东流的去路,使得两边的江水在这里积聚,流速减缓。说不定,他在与江边老水工的攀谈 中,会得到这样的信息:即每年洪水季节,玉垒山西边江水滔滔,冲击堤岸,造成水患,而东边却常常缺水,发生旱灾。由此,他可能会形成这样一个治水理念,即 治理岷江水患,就必须打通玉垒山。于是,在他治水的最初的方案中,就有了废除前人开凿的引水口,将引水口移至玉垒山处的草图。

从现在 都江堰的实址来看,李冰在实地考察基础上,一定是确定了一整套治理岷江的完整周密方案。按照这一方案,首先就要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这 样既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

于是李冰组织了上万名民工,打响了开凿玉垒山的战斗。

这是治理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民工们热情高涨,干劲十足。人们盼望着都江堰的修成能解除千百年来的旱涝灾害,给万亩良田带来丰收, 使人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由于开始时施工没有经验,加上玉垒山山石坚硬,工程进度极其缓慢,每天只能凿开很少一部分山石。这可急坏了李冰,他觉得多 拖一天,当地老百姓就多一天处在水患边缘,时间久了,民工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到那时工程就更难以进行,甚至有可能 半途而废。为此,李冰天天苦思冥想, 坐不稳、睡不安,他不能辜负老百姓的期望,不能再让老百姓过那种灾害频仍却毫无保障的危险日子,他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于是,他又发动民工出主意、想办 法,集中众人的智慧。有一个很有经验的老民工建议,应当在岩石上开一些沟槽,然后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岩石在柴草的燃烧下就会爆裂。李冰采纳了这一建议, 实践证明非常有效,工程进度大大加快,大家的干劲也更加高涨。

经过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终于在玉垒山开凿了一个20米宽的口子,这就是都江堰非常有名的“宝瓶口”。奔流不息的岷江水通过宝瓶口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旱区,都江堰的第一大工程终于完成。

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李冰在开凿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构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 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在江心构筑分水堰是一项很艰巨的工程,因为江心水高浪大,水流湍急,筑成的堰堤要很坚固,否则随时都会被洪水冲走。李 冰在构筑分水堰时,开始采用往江心抛石的办法,使石块逐渐增高、加大而形成堰堤,结果没有成功。抛下去的石头,经不住洪水的冲击,不断地被洪水冲走。李冰 再次陷入困境,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积极寻找办法。他想到了岷山一带盛产大竹,许多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盛东西,这使他大受启发。于是他决定借鉴其方 法,请来许多竹工,然后让他们编成长3丈、宽2尺的大竹笼,再在里面装满鹅卵石,然后让民工将沉重的大竹笼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结果大竹笼在急流的水中安 然不动,稳稳地固定在那里。就这样,分水大堤终于建成。大堤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而下的江水一分为二: 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面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江水然后再分成许多大小河渠,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灌溉网,浇灌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从 此以后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难。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 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301医院nk免疫细胞

干细胞治疗脑中风效果好

中国食道癌十大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