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旗帜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倾听历史回响探问北京密码在四力中解码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1-01-08 19:02:37 阅读: 来源:旗帜厂家

“你们那篇报道,我至今还记得,感谢对西城的帮助。”大年初七,节后上班第一天,我前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采访,见到到任不久的开发区工委书记、西城区原区长王少峰,他仿佛不经意的一句话,让人有点出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王少峰指的“报道”,是我们于2017年国庆后、十九大前推出的新华每日电讯整版报道《北京,一条街巷储存的民族复兴“密码”》。出乎意料是因为这篇报道并没有直接采访王少峰;意料之中,是因为我知道过去两年多里我们践行“四力”,深度解码一座城——共和国首都,揭示一条街道、一所学校、一家医院、一个企业、一个村庄、一个特色小镇、一种地理标志性产品乃至这座城市蕴藏的种种“密码”,这种“揭示”给人们一定的启示和启迪。

一、一篇报道引出一副“红色足迹 文化之旅”游戏棋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因为知道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北侧宁静的文华胡同里有一处不太为人所知的李大钊故居,而就在距故居三公里左右的国家博物馆内,有两件李大钊相关的文物:一个是李大钊遗作《狱中自述》,一个是绞杀李大钊等烈士的绞刑架。而国博恰恰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地方——从李大钊故居到国博这条路上,分布着鲁迅中学、实验二小、国家大剧院等不同时代富有特点的建筑,这些建筑的背后蕴藏着不同时代的历史风云,我们决心走进这条普通街巷以及街巷两侧的建筑探究背后的故事。

让建筑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和这些“历史”有关的人们说话——一个多月时间里,我们重访李大钊曾多次走过的石驸马大街即今天的新文化街以及西绒线胡同,走进实验二小、鲁迅中学、国家大剧院等,实地采访李大钊后人、鲁迅中学老校长和相关人士,探寻一个民族的复兴密码。

实验二小曾是清朝王府,如今是北京孕育祖国花朵的最有名的小学;国家大剧院,不仅上演过话剧《寻找李大钊》,更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晚会“千年之约”举办地;鲁迅中学,孕育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女党员,更是“三?一八”惨案烈士刘和珍等曾经就读的地方,那场惨案激发了一个民族的呐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历史的回响,今昔的对比,报道中挖掘出的许多细节让人们无法不感慨:这三公里路,就是一个民族的初心之路、复兴之路。

2017年10月中旬,新华每日电讯以整版方式推出《北京,一条街巷储存的民族复兴“密码”》,9000 字的长篇报道,勾勒了一幅穿越时空的“对话”。在快阅读时代,这么长的文章很多读者不但看完了,还看进去了。网民“闲云野鹤”留言:“96 年来,我党走的是一条探索、抗争、改革、复兴之路,才有了今天中国的崛起和令人惊叹的成就。”一些网民评价“角度巧妙”“切入点好”。网民“兔司机”评价:“行经一条小巷,纵览百年风云”。更多的人表示再走访这条街巷,重温身边的历史。

2018年五一前夕,北京市西城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发布了受我们报道启发创制了“红色足迹 文化之旅”游戏棋:以游戏、答题、竞赛的方式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记忆。地图上,以李大钊故居等现存的革命遗址遗迹为主导,以西城区行政区划图为背景,选取部分重要的名人故居、文化场馆、地标建筑、会馆等共52个景点,绘制成一条从3000多年前的“蓟城纪念柱”到800多年前的“建都纪念阙”的红色游戏线路图。游戏棋已给中小学校、街道社区和一些红色旅游景区赠送发放1000多套。

“西城区有太多的红色文化标识,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很多足迹就留在西城,但不少公众还很陌生。通过游戏棋的方式,可以让青少年在游戏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党史的教育。”西城区委党史办主任朱静伟说。

不仅创意制作游戏棋,西城区委宣传部还专门立项创意制作了《北京街巷里的复兴之路》微动漫,40多万网友通过微视频“体验”了这条复兴之路。

二、一个选题往往跑一两个月

北京是千年古都,建城史3000多年、建都史860多年,是五四运动发祥地、中国共产党的孕育之地,是共和国首都,也是近现代见证中国荣辱最多的地方。党的十八大后,城市工作进一步列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议程,而作为首都的北京,更是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2014年2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考察,就老城区改造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

北京,究竟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怎样尘封已久或有待揭示的秘密?喧嚣大街、静谧胡同的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密码,让人们能透过历史的尘埃,看到时代演进的逻辑,看到一个清晰的未来?

倾听历史回响,探问“北京密码”。2017年到2018年,我和同事一起,抓住相关节点深入调查,采写了一系列报道。

这些报道,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一般都要深入采访一两个月,采访许多人。

——《十里变百里,“神州第一街”见证历史昭示未来》是在党的97岁生日前夕推出的。我们联合新华每日电讯同事提前数月进行策划,尝试通过一条街折射一个国,探究“神州第一街”蕴藏的“强国密码”。这次调研以北京副中心有望启动搬迁、600年“神州第一街”长安街“十里变百里”为切入口,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先后走进京西宾馆、首钢、天安门、国贸、国博、秀水街、北京建工、中山公园、通州副中心等长安街沿线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地点,独家采访了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89岁的建国饭店第一任董事长侯锡九、亲历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主席台会务工作的京西宾馆工作人员等标志性人物,讲述自己的故事,反映改革开放的时代变迁,昭示只有坚定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改革开放不动摇,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

——《北大120载蕴藏怎样的“民族密码”》一组专题报道,是在北京大学120年校庆到来前两个月,我们与《瞭望》新闻周刊合作进行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几乎“泡”在了北大校园,足迹印在了燕园的许多角落,仅燕南园就去了三次;人是这所名校的灵魂,我们独家对话时任北大校长林建华,又和楼宇烈、王选夫人陈堃銶、叶朗、袁明、姚洋、陈春花、董强等诸多北大名师大家进行深入请教;我们走访北大校史馆及教务部、沙滩红楼及京师大学堂遗址,追寻北大精神实质,全方位了解北大历史传承及近年来发展创新及育人成果。

同事魏梦佳曾这样形容当时的工作状态:“连续高强度的采访,我们通常是从一个学院奔向另一个学院,放弃了所有周末,午餐来不及就啃一个面包凑合。然而难度更大的在于如何将20多万字采访笔记高度浓缩于几篇稿件,因为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的穿插,厚重与鲜活并存。最后的写稿时间只有一周多,时间紧、任务重。写作过程异常痛苦磨人,说连续数日‘昏天黑地’一点不为过,甚至写到最后‘看到字就想吐’。”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7年岁尾,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中医科学院贺信两周年到来前夕,提前一个多月深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蹲点调研,在诊室、会议室、办公室采访一位位国医大家、临床一线人员,其中包括两位国医大师、若干位科室主任,还召开座谈会。历时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近10次前往广安门医院采访,多次是在夜晚。这样才有了后来的长篇通讯《广济苍生之“门”,也是文化自信之“门”——一所62岁中医院蕴藏着怎样的民族自信?》。

深入、深入、再深入,着力挖掘背后的故事,这是新时代记者对“四力”的不断实践与探索。不动的建筑、凝固的历史,在每个人的心里逐渐“动”起来,在笔下“流淌”起来。

三、故事和细节给人以无声的启迪

深入的采访,才能收获沉甸甸的材料,从而为报道奠定坚实基础。这些报道,通过记者挖掘出来的大量故事、事实和细节,于无声处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十里变百里,“神州第一街”见证历史昭示未来》以大量生动细节、两个整版的篇幅,从一条街的历史、发展,透视一个国家砥砺奋进、自信自强、改革开放的“强国密码”。

虽然很难,我们还是“突破性”地走进了位于羊坊店路1号、朴素低调的京西宾馆。不走进京西,文章就不会有这样的细节:当时只有24岁、负责大会主席台服务工作的京西宾馆会议处原工作人员张丽华对40年前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全会召开的时候已经是寒冬时节,但代表们的脸上却充满暖意。”宾馆馆史室内,一份手写着出席代表名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报到表,顿时把人们带回40年前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

表面上熟悉,其实很陌生。深入采访后,我们颇有感触地在《十里变百里,“神州第一街”见证历史昭示未来》一文中写下这段话——原本以为这是一条最最熟悉的街衢,探访之后,仍有一种“重新发现”的兴奋。兴奋,不仅在于中华先人通过这条街名寄托的“长治久安”美好愿望,600年后终于成为现实;更因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上观照这条长街,分明是一个国家砥砺奋进、自信自强、改革开放的最好表征。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神州第一街”和一栋栋沿街建筑,释放的历史与现实信息,昭示着一个国家如何迈入新时代。

——《北大120载蕴藏怎样的“民族密码”》一组专题包括3篇文字报道,再加上微视频和大量图片。从校园里的李大钊雕像到北大红楼保存至今的李大钊办公室,从京师大学堂章程中的“激发忠爱”到如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精神传统,从北大老校长马寅初“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的名言到燕京学堂院长袁明对太爷爷马寅初“他教导后辈,就是‘要讲真话、要忠诚’”的回忆,再到北大国发院“出思想,也有行动”的实践,从叶朗先生对朱光潜、宗白华等老师至今难忘的“惊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追述,到他组织全国150位专家学者花12年编著约1100万字巨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的那种传承。报道并未停留在一般的校庆报道上,而是通过大量细节、故事透视北大前世今生、北大人的爱国奋斗奉献,透视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背后的爱国情怀、汲汲育人、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力量,展现一所学校与一个民族的奋斗与荣光。

为了做好这次报道,我和同事除了按照以往列出三个清单:总的问题清单、采访对象清单和发稿清单外,又专门针对难得采访的对象进行针对性的问题设计,做到“一人一个问题清单”,比如为采访著名管理学者陈春花就设计了20 多个问题、为采访著名美学家叶朗教授也设计了22个问题。

新闻报道,不仅是历史的挖掘,更要在思想性上着力,提高政治站位,开掘思想深度,着力揭示事实背后的道理、现象背后的本质、变化背后的趋势,见人所未见,察人所未察,言人所未言。

北大这组报道努力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挖掘一些以前没有报道或者报道比较少的地方、给人启迪的地方。北大西门不远处,一块石碑这样介绍明朝书画家米万钟于万历年间所建的“勺园”:清初在故地建弘雅园,乾隆时英特使马嘎尔尼朝见清帝时曾驻此。嘉庆时改名为集贤院,1860 年,集贤院和圆明园一起为英法帝国主义焚毁。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使臣马嘎尔尼访华,希望打开与中国的贸易之门。乾隆对马嘎尔尼带来的先进武器不屑一顾。彼时,马嘎尔尼和英国使团就在如今已是北大校园的这块土地上等待觐见。

勺园的“前世今生”让人感慨,我们在文章中写下了这份“感慨”——尽管专家对这次东西方“相遇”有不同看法,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伴随工业革命,近代西方崛起一批工业化国家,并在其随后的坚船利炮轰击下,中国屡历割地赔款的屈辱,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开放创新获得发展。历史的昭示,如此强烈。

这些细节和感慨都化作文字,写入了主打稿;这样的细节,在整组报道中还有多处……

值得一提的是,北大专题报道从调研到播发一个多月的历程中,恰逢北大一系列舆情发酵,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瞭望》新闻周刊负责人坚持下,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最后一锤定音,两万字的专题不仅如期刊登在杂志上,更在新华社客户端等各个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在特殊时候发挥了特殊作用,复杂舆情中尽显国社力量。一位媒体人评论,“文章由海量素材和大量釆访支撑,用心!”一些北大师生在朋友圈转发称此稿“把北大说透了”“写得很扎实、有底蕴”。

——通过对一位位专家、后人等人物的采访,《北京,一条街巷储存的民族复兴“密码”》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李大钊纪念馆办公室副主任刘洋说:“在小院住的期间,是李大钊文章的高产期,基本上每9天就写出一篇文章。”

李大钊孙子李建生叫李大钊不叫“爷爷”,而是反复叫“大钊先辈”。追问的结果令人肃然起敬:“因为李大钊不只属于家庭,他属于所有中国人”“他走的这条路,是一条充满艰险的路,他知道这条路难走,他一直都知道。”

实验二小副校长孙津涛告诉我们:实验二小东校区“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王府之一,也是出王爷最多的王府,13代17个王,可是最后一代落魄了,竟饿死街头,把王府卖给做过总理的熊希龄,成了熊公馆。后来熊希龄做慈善,把资产都捐出来投身教育,建立了昭慧小学、昭慧幼儿园,现在成了实验二小一部分。”

——西绒线胡同51号,这个由四进四合院加一座后花园构成的幽静院落,原是清代贝子府邸,民国时期成为一名银行家的寓所,1959年在此成建四川饭店。“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曾到四川饭店用餐。在饭店老职工中,流传着一个“传奇故事”:厅内墙上挂着一幅两只猫的挂毯,小平同志曾在这里说过那句响彻亿万人耳畔的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这样的历史细节,竟然都在这一条街上发生过,怎不叫人感慨不已?说是历史的巧合也可以,但在这种巧合中,却昭示着某种历史的必然。

参与这篇报道的记者孙琪这样形容感受:报道巧妙在这三公里的街巷中寻找到求索、抗争、改革和复兴的元素,并不是宣教一样灌输大道理,而是通过今昔对比、时空交错的手法,巧妙而系统阐述“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才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道理,让人眼前一亮,也获得读者广泛赞誉。报道刊出后,我们找到了更多关于如何让读者愿意读这篇文章的奥秘——它让历史照进了现实。

——《广济苍生之“门”,也是文化自信之“门”——一所62岁中医院蕴藏着怎样的民族自信?》一文中,精心选取事实,用临床疗效、科研创新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从历史和现代、传承和创新、中国和世界等多个维度解剖这所中医院,展示中医药事业的历史积淀和振兴发展的创新气象,在中医界引起强烈反响。安徽中医药大学校长王健说:“绝对好文章!从一所中医院的中医特色、发展成就、国际影响,满满正能量地诠释着充满中华民族智慧、情感和文化基因的中医。读来深深唤起很多共鸣!有大视野大格局,方有大手笔,方有大道理。”广安门医院院长王阶说:“谢谢新华社的好文!让我们感动让读者感动,特别是让我院的专家及工作人员感动!他们的工作,因为你们更有价值!”

《“世界最大桃园”蕴藏的乡村振兴“密码”》《一只西瓜里的时代印记——“老宋瓜王”三代种瓜记》《 应对老龄化:一座城和一个国家的持久战》《刀尖上的“勇”者之舞——中国第一台“细胞刀”手术20年之际的寻访》《 从“井冈山”到“战狼”“奔驰”——一辆“车”承载的启示》……这一系列报道,无不是践行“四力”后推出的带有启示意味的报道。

北京市西城区有130多万人,因为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大部分中央部委所在地,堪称英才荟萃。为了表彰杰出人才,西城区委区政府三年表彰一次“百名英才”。也许,正是因为我们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用了点脑、用了点心,我和同事乌梦达经过复杂程序当选为2018年西城区委区政府表彰的百名英才。我想,这既是因为“新华社”三个字的分量,也是因为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四力”,获得了地方同志实实在在的认可。

北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一座不朽之城。解码一座城,没有别的途径,就是继续践行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号召的四者——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作者是新华社北京分社副社长、总编辑)

人性的光辉

我的心儿怦怦跳

写熊猫的作文300字